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易班中心
位置: 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易班中心 >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 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

作者:   时间:2022-09-21   点击数: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 自治区教育厅

关于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

 

 

内党高工函(2021)21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推动实施《高 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扎实推进全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方案。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教 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建设目标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区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紧紧围绕自治区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体系,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 育人”的良好局面。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制基本健全,各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三、建设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落实高校主体责任,统筹各类资源, 合国家、自治区“十四五”教育规划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系统 划全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主要任务、具体举措等,建立包括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内的完整的课程思政育人新体系。

()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着力解决课程思政 建设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问题。

()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全区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科专、不同类别课程的属性特点,加强分类指导,明确育人目标, 强化教师培训,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四、主要任务举

()系统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有针对性地把课程思政建设与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各类课程、各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作用。 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在公共基础类、业教育类、实践类等课程中全面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任务举措等。

2.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 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结合全 区不同高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和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系统进行中国特色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3.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不断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性、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4.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 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5.通过集体备课、“同讲一节课”、互动听课、培训研讨、不专业学科间互相交流、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师生共创 形式,有组织、有目的地把不同思政元素有机有效融入到课堂学、实践教学等环节中;将专业与行业联系起来,通过行业精进课堂与先进事迹宣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拓学生的行业视野。

(二)分学科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6.指导各本科高校根据文学、历史学、哲学类,经济学、管 学、法学类,教育学类,理学、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和艺 学类等不同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指导各高职院校根据林牧渔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等不同专业分类课程思政建要求,进一步细化课程目标,分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三)打造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7.着力培育、打造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精品项目,在部分高校选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教学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建设不同专业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库、资源库,编写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手册。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探索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发挥好示范项目建设的引领示范效应。

8.有重点地遴选、立项建设几所不同学科专业类型、不同办学层次的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性院校,每所示范院校按照人才培养势打造若干门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 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校一特色”的格局,充分发挥各示范院校引领带动作用。

9.参考借鉴“互联网+”大赛的组织形式,组织开展高校课思政技能大赛、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展以及教学案例、说课和课等比赛,鼓励各高校遴选代表本校特色优势的各类学科专业教参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努力把课程思政各类赛培育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具有鲜明学科专业和学校特色的大赛。

(四)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

10.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利用新教师培训、师德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引导广大教师充分利用堂教学主渠道,把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改革之,增强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

11.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定期组织各高校课程政建设工作负责人、骨干教师等开展专题研讨,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发挥各类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 教学能手和教学技能大赛获奖者等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组织实践研修活动,多渠道促进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提升。

12.开展课程思政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理解,提升任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和实践教学的实施能力。鼓励、支持各高校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等校内师资培训机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观摩、线上观摩、专项教学培训等活动;发挥好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和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探索建立课程思政集体学学习研究制度。

()扎实推进课程思政研究

13.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充发挥全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 在全区年度教改项目、科技项目、思想政治工作课题、教育规划课题研究中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课题,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14.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中要考量“知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 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教学比赛、课堂优秀教学奖评比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的观测点。

15.面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大 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持续深入开展抓好典型、 立标杆、推广经验的工作,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6.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实际,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多元的课程政建设评价体系,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标准,明确教师素养、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法、教学效果测量评价等方面的测评指标。把课程思政建设作 “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双万”计划建设、本科教学评估、 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认证、专业评估、高水平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等重大教育教学项目的遴选评审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组织保障

()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治区教育厅统筹协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各项工作。各高校要高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系。

()政策协调配套,强化支持保障。 自治区教育厅将加强策配套,积极统筹协调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要根据身建设计划,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行业职 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使各门课程思政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

()健全激励机制,形成建设合力。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校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对项课程给予课时工作量计算上的倾斜,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施,有效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形成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合力。

 

CopyRight 2012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75号  邮编:010019

邮箱:xsc@imau.edu.cn